2015年以来,维多利亚vic119首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学院紧密围绕“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坚持党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以学科和平台建设为核心,以维多利亚老品牌vic119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学院改革发展全过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促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幸福学院建设。
学院现有党员374人,其中教工党员179人、研究生党员162人、本科生党员33人。学院设有28个党支部,其中教工党支部15个、研究生党支部12个、本科生党支部1个。
学院党委按照校党委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各项专题教育。2016年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7年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019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21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2023年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学院班子成员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维多利亚vic119首页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化。2016年学院党委通过校纪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委管党治党工作专项检查,2017年接受了江苏省委巡视组巡查,2018年通过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专项检查,2019年、2023年接受校党委两轮校内巡察。
学院党委不断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制定了党支部工作考核“四化”标准,积极支持和引导党支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党日活动。2019年落实《江苏省高校党支部“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学院29个党支部全部达到标准支部要求。学院坚持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以“党性强、学术强”的“双强”标准选配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达100%。2015年赴井冈山举办“学习井冈山精神、践行‘两学一做’”党务干部培训班,2016年赴徐州举办“寻访抗战足迹实现百年梦想”党务干部培训班,2019年赴西柏坡开展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追梦人”红色教育培训,2023年赴安徽金寨开展“学习大别山精神,履行新时代使命”主题教育培训,持续提升支部书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的能力水平。
院党委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2016年6月成立“圆梦之路”学生党建工作室,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该工作受到了江苏卫视、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被学校党委授予党建工作创新一等奖。2015年以来,学院分党校共举办10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共发展党员289人。2017年和2019年在高层次引进人才中发展党员2人。
学院党建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其中省级以上的有:在2015年全国维多利亚vic119首页支部党日活动展示中,人体解剖学系和病原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分获“最佳影响力奖”和“优秀支部组织奖”;2015年药理学系获江苏省巾帼文明岗称号。2016年孙秀兰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陈琳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017年孙秀兰被评为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2019年,学院党委获江苏高校党建创新二等奖,人体解剖学系教工党支部获评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并于2022年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学校首个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2年,病原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获评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党委获评江苏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法医学系教工党支部获评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病原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获江苏省“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2023年,陈峰等完成的论文在江苏省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均衡发展优秀工作论文和调研报告评选活动中获评一等奖。
学院着力加强文化建设,2018年完成学院网站改版,学院院徽院训和师德公约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正式启用。2019年4月学院微信公众号创立,成为学院宣传工作又一重要窗口。2018年,学院教授之家投入使用,2019年教工之家建成启用,为教职工提供了相互交流、增进友谊、放松身心的温馨家园。2019年在学海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公约“文化墙”、支部党员“形象墙”、学院和学系简介“文化长廊”。围绕校庆和院庆85周年编撰院史和画册,2018年成立教职工“基础之声”合唱团,2019年代表学院参加国庆校庆合唱展演获得一致好评。积极组织学院教工参加文体活动,2018年在教职工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建校85周年暨第50届校运动会中荣获教工组团体校本部第一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2019年学院组织研究生赴新疆克州开展社会实践,邀请名师作美育讲座,开展研究生素质拓展、定向越野、师生羽毛球赛等。组织本科生开展“杏林礼颂”行为规范系列活动、读书报告会、“南医榜样”访谈、生化歌曲大赛、形态学绘图大赛等活动。
(二)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维多利亚vic119首页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继续教育学生的基础阶段教学任务,涵盖各学制、各专业、各层次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教学工作。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质量完成超过5万学时/年教学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制定了《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2018年成立了教学研究与质量监控中心和教学督导专家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课程思政”大赛,引领教师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
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放在工作首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发展“新医科”、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提供高质量平台支撑。2018年,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就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就基础医学专业3+2联合培养项目达成具体合作意向。2020年基础医学、法医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基础医学拔尖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3年启动基础医学本博贯通培养模式。
学院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强核心课程、核心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方面获评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高兴亚等《基于ESP内核的动脉血压调节虚拟仿真实验》、张永杰等《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Anatomy)》),8门课程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获评2门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1门首批省级思政示范课程、1门首批省高校美育精品课程、1门省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
2015年以来,学院教师主参编全日制本科教材近200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部,省级重点教材立项2项。2022年苏川教授共同主编《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姚堃教授副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丁炯教授副主编《人体解剖学(第4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023年苏川和季旻珺教授分别受聘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人体寄生虫学》第十轮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高兴亚教授、苏川教授、郭雪江教授、王觉进教授受聘为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核心教材主编、副主编。
学院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27项。其中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2项,青年教师专项课题1项,省高等教育学会教改课题2项,省高等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课题4项,中华医学会教学改革项目2项。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兴亚教授于201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苏川教授于2023年获江苏省教学名师称号。学院教师连续三年在国家级、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其中国赛三等奖1项、省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22年病原生物学系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2016年新建生物信息学学生实验室、神经生物学学生实验室,改造法医毒理实验室。2019年抢救性修复部分病理、组胚和解剖标本,建成人体标本学习中心。2020-2021年投入1780万,完成机能学“三位一体”整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启动形态学实验室升级改造,大幅改善实验教学硬件,继续打造具有引领性的特色实验教学平台。成立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管理。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实施“式闾计划”,每年开设两期培训班。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医学形态学绘图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00余项。2020-2022年,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连续3年获得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国际金奖。
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院已逐步建立起一套学科特色鲜明、导师实力雄厚、培养质量坚实、管理体制健全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目前,学院共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首次实行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末位复审制,健全研究生培养预警机制;建立以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招生计划动态分配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导师培养责任,树立匠心育人的师者典范,涌现出3个校研究生星火导师团队,5名校优秀研究生导师;9篇学位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3篇学位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张永杰负责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和陈云负责的《临床免疫学》研究生课程获评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2022年学院承办“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生命科学学术创新论坛”,收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多所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摘要及墙报近200份,来自省内各高校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论坛。论坛为省内研究生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了思想碰撞、学术争鸣的学术氛围,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对推动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学院以人才为核心,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重点方向,激发基层组织活力,稳定发展基础学科,深入发展新兴学科,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学科发展实力和水平。2015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基础医学优势学科经费进行分配,由各学科公开申请,所获经费用于学科青年教师科研平台建设。2017年底,学院完成基础医学优势学科二期项目验收和经费审计工作,并于2018年成功获批三期项目立项,2019年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坚持“任务驱动”,围绕第五轮学科评估,精心编制优势学科三期经费预算。2016年,学院完成了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的申报工作并顺利获批。2018年,生物学在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中期考核中获评为“优秀”等级。学院在博士后流动站和学位授权点建设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生物学一级学科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学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2018年,顺利完成基础医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学院涵盖的所有学科相继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生物学与生物化学(2014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2014年)、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2015年)、免疫学(2017年)、微生物学(2023年)。2021年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
学院坚持科研强院,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实力不断攀升。2016年、2022年学院分别被评为南京医科大学“十二五”期间、“十三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定期召开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规划与发展调研会,加强资源整合,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2016年“心血管病精准医疗”实验室获批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系获批成立校级科研机构临床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2017年,神经保护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罕见代谢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获批为校级重点实验室。2018年,依托于免疫学系的“南京医科大学免疫微环境与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予以立项建设。2020年,江苏省抗体药物工程研究中心获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筹建。2021年,中英心血管病联合实验室被推荐纳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心血管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
2015年以来,学院累计获得国家级项目3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1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科技创新2030课题2项,重点项目8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专项基金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2项。在《Nature》《Cell》《NatureImmunology》《NatureCellBiology》《NatureNeuroscience》《Circulation》《Gut》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0余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获得发明专利130余项,完成成果转化10余项。
(四)维多利亚老品牌vic119建设
学院坚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引培结合,加强高素质维多利亚老品牌vic119建设,目前已聚集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师资力量。截至2023年9月,学院有教职工354人,其中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248人,包括教授75人、副教授84人,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生导师130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6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人才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5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5人。在加强维多利亚老品牌vic119建设的同时,注重整合资源,形成团队优势。学院拥有江苏省双创团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院积极创造交流契机,搭建合作平台,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通过各类学术会议,拓宽教师学术视野,活跃学院学术氛围,扩大学院学术影响力。2015年以来,学院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大型专题学术报告会近300余次。选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外学习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约150人次。为进一步开展校际教学、科研的交流与合作,学院每年组织青年学者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会”,组团赴西安交通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参加九校交流,赴宁夏医科大学参加全国基础医学高峰论坛,赴复旦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兄弟院校,就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工作及本科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展开深入的学习与交流,为全面打造能教书、能育人、有学术竞争力、能服务的维多利亚老品牌vic119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社会服务
学院坚持推进医疗卫生科学普及,承担社会公共服务。法医学科创新科技攻关,捍卫社会公正正义。司法鉴定所着力解决司法鉴定疑难案件和法医学热点和难点问题,累计完成2万余例司法鉴定工作,参与了多起国内社会重大影响力案件的司法鉴定工作。与南京市公安局等单位联合组建硅藻实验室,首创硅藻DNA分子密码分型方法,并建成了长江南京段硅藻形态库和DNA分子密码库,协助警方认定尸源208例,成功认定率高达90%,远高于省内40%的平均认定率。学科参与的关于微单倍型法医研究于2019年12月获得公安部首届刑事技术“双十计划”攻关创新大赛铜奖。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司法鉴定先进集体”和“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被江苏省司法厅评为“江苏省司法鉴定机构规范化建设先进集体”。2022年,陈峰教授接受司法部《守·护——我与宪法的故事》专访,讲述科学鉴定还原事实真相和忠于宪法、捍卫社会公正的故事。
推进“捐友”工作,传承大爱思想,加强医学伦理教育馆、遗体捐献纪念网站“厚德园”等科普阵地建设。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红十字志愿捐献遗体接受站”的实际工作单位,学院配合南京市红十字会及“捐友办”,做好“捐友”宣传及纪念相关工作,建设并完善“遗体捐献数字化管理平台”,参与制订《南京市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对接受站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作为学校医学伦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医学伦理馆是弘扬奉献、传承大爱的重要窗口之一,该馆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参观近5万人次。遗体捐献公益性纪念网站“厚德园”,在医学教育、人文提升、社会正能量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院依托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康本医学检验所,以“不孕不育诊治与出生缺陷防范”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人员和技术优势,于国内率先开展了不育症患者精子发生基因的检测,将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应用于诊疗实践,为不孕不育患者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进一步提高男性不育诊断效率。同时,为提高我国不孕不育实验室诊断水平和统一诊断标准作出了贡献,参与WHO出版的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的国内推广活动,举办多期培训班。每年接诊病人约10000人次,为江苏乃至全国不育症的诊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致力于“医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应用,率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成包含解剖、组胚、病理、生理、药理、病生、生化等医学核心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子平台,构建涵盖所有课程的线上自主学习平台和资源、统一教学门户、移动教学平台和管理评价运行机制,实现了“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教学业绩量化评价全覆盖”医学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教学系统在全国医药院校广泛应用,得到教育专家和全国医学院校的高度肯定,大力推动了我国医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该成果分别获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发挥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传统优势,组织编写新形态数字教材;系统建设基于模型的国家一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实验空间等平台共享运行;搭建信息化平台,促进各高校实验项目的共建共享。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产学互动、校企结合的形式,基于学科在抗体研发和临床转化应用方面的优势,与江苏力博医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展开多方位合作。自2009年以来,先后成立产学研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诺贝尔奖研究院等研究平台。2017年联合申请并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1项——《精准医疗输血检测用微柱凝胶系列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BA2017047)。项目预算5100万元,其中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900万元,企业自筹4200万元。该项目的目标产品主要用于ABO、Rh阴性血型检测、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交叉配血检测。已有相关授权专利9项,产品研发工作进展顺利。2018年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及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人稀有血型抗体及相关检测试剂盒。相继开发RH、MNSSU、P、KELL、KIDD等人稀有血型抗体,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以微柱凝胶卡为特色的检测试剂盒,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弥补了我国缺乏同类型稀有血型抗体的空白,同时减少企业对相关进口原料试剂的依赖,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围绕自闭症积极开展基础科研。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刘星吟教授团队将自闭症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以及肠道菌群之间互作交流的肠-微生物-脑轴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揭示宿主自身的基因突变与以肠道微生物为代表的内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社交缺陷等类孤独症样的表型。科研成果发表在《CellHost&Microbe》《GutMicrobes》和《Gut》等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上。在研究中还发现,通过补充分离的植物乳杆菌L168可改变恶化的肠道微生态,调节神经递质血清素的浓度,进一步改善社交障碍。其相关成果的专利于2021年6月得到授权,并以总价1000万元签约思萨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实现专利在自闭症儿童治疗领域的转化与后续其他功能的研发。
发挥智库作用,为制定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等提供咨询建议。积极发挥国家寄生虫病防治智库作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院以国内一流水平的寄生虫学教学、科研基地和实验技术平台为依托,在国内及国际寄生虫学专业人才培养、参与国家寄生虫病防控等策略与标准的制定、国内外合作指导、寄生虫病防治技术支撑等方面提供了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多次派出高水平专家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面向非洲与东南亚国家学员开设的寄生虫病防控专门人才培训班,进行理论与技术培训。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寄生虫病感染现状,侧重调整MBBS国际学生的培养方案,为沿线各国培养具有寄生虫学专业背景的职业医师。定期参与国家卫计委寄生虫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的会议,商讨寄生虫病不同阶段的防控规划等,参与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寄生虫病相关的卫生标准或临床诊断标准,如:2016年疟疾诊断标准、阿米巴肠外脓肿诊断标准、2018年曼氏血吸虫病诊断标准(行业标准)。受国家基金委、科技部等指派,参与制定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巴西、东南亚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等的寄生虫病防治合作研究指南。
创新智库化解医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法医学科全国首创医疗损害鉴定新模式,启动以专家库为支撑、“司法鉴定人+咨询专家”的听证机制,有效解决了医疗损害鉴定中的专业互补难题,对保障司法鉴定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推动医患纠纷矛盾化解具有里程碑意义,已解决300余件全国多地的医疗损害疑难案件,得到了国家卫健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构建医疗损害专家智库,参与国家卫健委关于《医疗损害鉴定管理办法》的起草和修订,为政府决策、解决社会重大医疗事件提供智力支持。
(六)保障机制
学院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导向,以绩效科学评价为杠杆,在机构改革、民主管理、绩效考核等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为学院教学、科研的快速发展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为加强学院各学科带头人和学系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2017年学院修订了《维多利亚vic119首页学系(室、中心)负责人选拔聘任办法》,根据三年一聘的任期规定,2018年完成了新一轮学系正、副主任的选聘工作。2018年,同位素实验室合并入分析测试中心,生物技术系与发育遗传学系合并为医学遗传学系。根据学校统一部署,2018年,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生物信息学系、数学与计算机教研室和物理教研室同期划归新学院管理,2018年9月起,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专业本科生全部划归新学院管理。
为推进学院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5年起对《维多利亚vic119首页规章制度》进行修订。2015年,学院对基础医学优势学科经费资助中青年教师国外研修实施办法进行修订,继续遴选支持青年教师境外研修;制定了《维多利亚vic119首页分析测试中心运行及管理细则》,对分析测试中心的绩效考核、收费标准及收入分配进行了规定,优化分析测试中心的运作和管理。2017年,针对非临床医学和非基础医学专业背景新进教师在医学专业方面基础知识欠缺的问题,学院制定了非医学专业背景新进教师培养协议,督促新进教师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2019年,出台《维多利亚vic119首页实验室外来科研人员管理办法》,对外来科研人员施行安全准入制度。
2015年,学院成立了维多利亚vic119首页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并与基建办协调配合,完成新校区科研教学楼(学海楼)建设,主要工作包括:水电、空调、门窗、实验台具和通风橱安装方案确认和配合;细胞房建设方案招标;会议室、接待室等公共用房的装修装饰以及公共区域的美化;资产管理登记,大型仪器统计等搬迁准备工作。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学校后管处、基建办协调配合下,学院顺利完成从五台校区到江宁校区科研教学楼的整体搬迁工作。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每月组织实验室安全检查并督促整改,确保学院安全稳定。2017年,学院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启用区域门禁,签订三级安全责任书,制度上墙配发灭火毯、沙桶、酸缸柜、危化品管理柜;完善危化品领用保管登记、完善废弃物处理登记等。2017年,青年联合会顺利换届,选举刘文涛为第二届青联会主席。2018年,学院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题库》资料收集和编撰,为创建和谐安全学院提供保障;按照学校资产处统一部署,完成了学院17000余件固定资产清查工作。2019年,学院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召开实验室安全工作相关会议、签订安全责任书等措施,强化分层落实责任制、完善落实奖惩管理办法;加大安全管理经费投入力度,为实验室配备包括生物安全柜、钢瓶支架等约20万元的安全基础设施;2020年,学院贯彻学校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要求,统筹经费九万余元,为学系配备2万个口罩、600支免洗洗手液;完善出入登记、体温检测、日常消毒登记等制度,签订学院疫情期间开展实验安全告知书,增强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对危险化学品、气钢瓶等重点区域进行检查及整治,确保排除隐患,彻底整治;2021年,制定《维多利亚vic119首页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施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全面落实“学校-学院-学系(中心)-实验室”四级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规范和完善学院外来科研人员和学校本科生的准入流程,优化准入标准,着力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安全管理体系;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学院为实验室配备废弃物垃圾桶、冷链试剂消杀垃圾桶、警示胶带、废液桶托盘、防护面罩、低温液氮手套、高温防烫手套、急救箱等防护设备,以保障学院教学科研的有序扎实推进。2022年,持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学院调整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学系安全员,签订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管理责任;探索安全教育新路径,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虚拟仿真平台;学院为实验室配备冷链试剂消杀区消杀专用桌、危化品柜短锁、灭火毯、伞架等设施;为切实解决我院显微镜室仪器陈旧、精度和性能严重降低的问题,学院采购100台全新教学生物显微镜,充分满足师生使用需求。2023年,学院持续完善安全隐患自查及检查机制,扎实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完成学院10000余件固定资产盘点、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学校及学院的安全培训会及安全讲座,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强化师生安全意识,169名师生均获得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与管理专题研究学时证明。
积极推进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2018年,学院成立教授委员会、教学研究与质量监控中心、基础与临床融合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维多利亚vic119首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并启动以学校著名医学寄生虫学家洪式闾教授命名的“式闾计划”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院坚持“科学管理”的理念,持续改进、不断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2015年,学院组织召开了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南京医科大学维多利亚vic119首页岗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2019年修订《南京医科大学维多利亚vic119首页岗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2022年修订《南京医科大学维多利亚vic119首页就业促进工作奖励办法(试行)》。2023年修订《维多利亚vic119首页实验室安全准入及培训实施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