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捐友访谈(二) | 王凤英:这个报道让我感到自己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决定

作者:基础宣传 日期:2024-07-23 点击:17

在南京,遗体捐献志愿者被称为“捐友”。他们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或科研机构,供教学和科研之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以无私奉献、大爱无疆为主要内容的“捐友”精神。为了传承和弘扬“捐友”们的大爱精神,深化感恩教育,在75周年国庆之际,学院“志爱星光”社团走进“捐友”群体,开展了“探访捐友事迹,感悟奉献精神”的主题活动,看望并采访了5位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的“捐友”,并向他们送上牛奶、文创水杯和明信片等慰问品。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大爱故事,感受他们的美好品格。

采访时间:2024年5月18日

采访地点:鸡鸣寺公园

受访捐友:王凤英

采访者:徐静雨

录像:张菲菲

记录:邱宇玲  吴舒婉

王老师您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能详细介绍一下您报名参加捐友的经历吗?

我女儿在国外,我现在一个人在南京生活。有一次,我突然了解到同事报名了遗体器官捐献,他们儿女都在身边,他们都去报名了,那我为什么不能呢?和女儿商量后,我决定报名。从同事那里,我了解到了报名地点、报名方式,到了报名的地方得到了很好的接待,很快就完成了报名。前段时间,我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了遗体器官捐献者的报道,发现和我一样报名遗体器官捐献的人还有很多,更加觉得这是件好事。

关于遗体器官捐献,您家人对您的选择有没有什么想法?

我的女儿一开始不太情愿,她一直希望接我到国外和她一起生活,但我不想过去,别的地方我住着不习惯,况且我现在身体比较健康,可以照顾好自己,没事就可以到处逛逛,散散步。再说国内的交通方便,看病就诊只需要拿着医保卡去医院就好了,也不需要预约,还是国内好一些。所以我就和我女儿说不想去,还和她说了我决定未来捐献遗体器官,她听后还和我发脾气了,我就一直劝她,告诉她我的想法,最后她还是同意了,她说尊重我的选择。

成为捐友之后,您有什么样的一些感受?

大概是12月31号吧,晚上看到新闻联播报道了遗体器官捐献者的事迹之后,我感到很震惊。2023年的最后一天,新闻联播报道这件事情,肯定是国家非常支持遗体器官捐献,希望大家关注这件事情的。那时候,我刚递交了遗体器官捐献的协议,这个报道让我感到自己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决定,我非常开心,觉得这既是一件很环保卫生的事情,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比起去世之后火化,我更想把自己的遗体器官捐献出去,去帮助更多的人。

结合您自己的经历,关于遗体器官捐献,您有没有什么想对年轻人说的?

我不是很了解年轻人的想法,但我觉得他们之中也会有人做出和我一样的选择。我经常到公园里散步,有时候就会和年轻人聊天。年轻人总有一些新奇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思想大多比较正向,挺好的,我觉得他们当中部分人也会理解并加入遗体器官捐献的行列的。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红十字会,听那里的老师说有一个小姑娘20岁就来捐献了,我很惊讶,没想到那个小姑娘才20岁,就想到遗体器官捐献了,我就觉得她很有想法也很勇敢。

您对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有什么建议吗?

有三点建议吧,一是希望国家能加大这方面的宣传推广,就比如我去年看的新闻联播,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这是非常强烈的正向引导;二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简化报名的流程,让报名方式、报名信息更加清楚,我当时报名的时候打听了很久,如果报名的流程太复杂,也会让人不想去报名的;第三要让更多的人理解这件事,让大家知道捐献的遗体器官都有什么用,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还希望广大市民能积极参与。

我们社团的工作是宣传遗体器官捐献,但在实际工作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吗?

这件事情确实很困难,人们常常会因为忌讳之类的原因,不想谈论这件事。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也不能强求,你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国家的宣传政策,去为大家介绍这件事。

最后您对我们医学生有什么期望或者寄语吗?

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把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做得更好。

王凤英老师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她是一个内心有大爱的人,她愿意用自己的遗体器官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和老师的交谈中,我们能感受到她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喜欢和年轻人聊天,认可年轻人一些新颖的想法,对年轻人充满了期许,相信他们未来可期。同时,王老师对于遗体器官捐献推进工作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做好工作的信心。


版权所有©南京医科大学维多利亚vic119首页 Tel:86-025-86869321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101号 邮政编码:211166